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有着这样一间“特殊课堂”,课堂上没有朗朗读书声,只有“飞针走线”,这里的“学生”是乡里的留守妇女,她们的“老师”是重庆市妇联主席——綦涛。7月3日,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多彩‘柱’梦,籽籽同心”民族实践团走进中益非遗工坊,了解 “巴渝巧姐进乡村”培训项目,探索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非遗手艺人传授非遗产品手艺
非遗产品布老虎
实践团成员共同研究非遗产品
非遗工坊的“匠心精神”。
走进工坊,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的老师正繁忙的穿梭在研学队伍里,正在指导数据谷中学的孩子们制作非遗夏布老虎。看到实践团的来访,她放下手上的针,热情的作着自我介绍,然后带着实践团前往二楼成品厅,展示带有民族特色的夏布手工艺品:有结合扎染、刺绣与剪纸工艺的手工夏布包;土家吉祥物故宫色系布艺老虎;时尚典雅的手工夏布胸花;还有包有当地药材的养身锤……实践团被吸引驻足,赞叹中国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被这个这个有着一脸灿烂笑容的土家嬢嬢所感染。实践团提出想让杨郁老师现场教学一下如何制作土家文化代表吉祥物——布老虎。杨郁老师拿出材料包让实践团成员们挑选,在制作的过程中杨老师一直在旁边细心的指导,“回针绣”、“拉紧线头”、“棉花不够实”一直在耳边不断叮嘱,杨老师仔细翻看实践团缝制的老虎线头松紧程度,精细把控每一个细节,最终,实践团成员们亲手缝制了一只带有“CQUT”纹样的布偶老虎,寓意着对非遗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对重庆理工大学的致敬。整个制作过程实践团也深深感受到了杨老师作为土家手艺人所具有的“匠心精神”。
实践团成员与杨郁老师沟通非遗产品制作
杨郁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制作非遗产品布老虎
非遗工坊里的“她力量”。
在夏布老虎制作过程中,实践团与杨郁老师的交流发现,杨郁老师其实并不是中益乡本地人,而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布依族妇女。杨老师讲到,她是从贵州嫁到重庆石柱县的,刚来时她发现重庆的婆家比贵州的娘家还穷,但她有三个孩子,无法出去打工。有了非遗工坊,她觉得自己一下就找到了方向。原本她就会刺绣,而且手艺很好,如今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在攻防就成了技术骨干,新产品打样、指导新人等都由她负责。非遗手工坊成为产研学基地后,能歌善舞的她又有了另一个舞台,来中益乡研学的孩子们亲切的叫她“嬢嬢”,很多人也会一直欣赏她的手艺,也赞赏她的才艺,慢慢的她逐渐变得积极开朗起来,而自信阳光的形象也给来到工坊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谈过程,杨老师十分腼腆,一直表示自己文化不多,不像大学里的老师那样,说不来很多专业的话,但是在制作非遗工艺品的过程中,杨郁老师展示出来的自信从容,她又何尝不是一名匠心独具的好老师。
实践团成员合影纪念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
土家手艺人对非遗发展的心愿
非遗工坊里的“她身影”。
一只布老虎的“蜕变”不仅仅是简单的非遗手工的传承,更是当地留守妇女生活的“蝶变”。非遗手工坊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作为旅游景点,不仅可以传播非遗文化,还能展示产品,带动销售。非遗工坊与研学基地合作的建立一方面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新农村手艺人传承匠心工艺,发扬时代精神,生产出具有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留守妇女们通过技艺的学习实现可以”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家庭收入的提高不仅改善了‘土家手艺人’的生活,也提升了妇女的职业价值感。在工坊里,除了杨老师,还有她的小伙伴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自强,温柔而又坚定地笑容。工坊的门口正对处摆放着一颗心愿树,里面寄托着她们对于自己职业的美好愿景,心愿贴上写着“我的心愿就是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让更多人都知道我们的手艺”。
这一间特殊的课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益乡非遗工坊的土家新手艺人,非遗技艺把“软资源”变成了“硬实力”,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再就业问题,也实现了当地年轻人“返流”,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回流。“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带动了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的速度,乡村振兴在她们这样一群“土家嬢嬢”的指尖中绽放出了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