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乡村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契合点。为了加强和宣传非遗文化,推进乡村美育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24年7月8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綦心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实践团赴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奇妙村开展“追寻非遗记忆,绽放心理芳华”心理团辅主题活动。本次心理团辅活动经过有趣的心理小游戏热身后,由花坝村妙妙老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与体验扎染这一非遗文化,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在心中种下了非遗之美这朵润心之花。在传统课堂之外通过实践、直观的方式放松儿童心灵,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小朋友做手工。潘思禹摄。)
(图为小朋友进行手忙脚乱小游戏。潘思禹摄。)
本次心理团辅实践队通过非遗扎染融入心理健康活动,尝试用多元方式带领小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团队成员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交换名字”“珠行万里”等有趣的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科普,引导小朋友们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首先通过“交换名字”游戏,通过互相介绍和交换名字打破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孩子们从最初的害羞逐渐变得放松活泼,“手忙脚乱”游戏锻炼协调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们在欢笑中互相鼓励支持,紧张而愉快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又以“珠行万里”游戏调动孩子们的专注力,促进孩子们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当小球顺利到达终点时,所有小朋友都兴奋地欢呼,享受着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同时也增进与少年儿童的互动交流,加强其团结协作能力,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魅力。
(图为小朋友玩珠行万里小游戏。潘思禹摄。)
奇妙村的妙妙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学习与体验非遗扎染,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小朋友们的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这种以乡村美育为载体的心理活动,通过让小朋友们发掘非遗传统文化之美、尚美润心,响应国家“五育并举”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育人全过程,以非遗扎染“扎”出花坝村青少年的心花,打开青少年的心结。“有很多小朋友来我们这里体验非遗扎染,让非遗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确实是很好的美育形式。”妙妙老师如是说。
(图为小朋友扎染成果。潘思禹摄。)
(图为小朋友自拍。潘思禹摄。)
最后实践团成员队用彩色气球、搞怪眼镜等拍照道具,为孩子们拍摄趣味艺术照,让每个孩子都在镜头前展现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这次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了合作与交流的技巧,同时也为他们播下了心理健康的种子。以非遗美育促进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活动和形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为“奇妙村”增添了一份温暖与活力。
本次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儿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是一种荣幸,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图为合照。潘思禹摄。)
通讯员:刘雨佳、陈帮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