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书记,那个强村公司是干啥子的嘛?”
“简单来说,就是各个村集体联合起来成立公司,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大家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10月10日,秋风送爽,垫江县白家镇合兴村,全国劳动模范、合兴村“第一书记”汪江波挨家挨户上门,为成立强村公司征集村民意见。
白家镇地处垫江县南部,垫江盛产的蜜本南瓜最早就是从这里开始种植的。上个世纪,白家镇村民自创了“柑橘+南瓜”的套种模式,12个村社自发组建起专业合作社,率先探索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先后种植柑橘2万余亩,产值超1.6亿元。
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也是名副其实的“劳模之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家镇先后涌现出7名劳动模范,其中获评全国劳动模范4名,省部级劳动模范3名。一代又一代的劳模克服艰难险阻,他们敢闯、敢创、敢干,用奋进者的姿态书写了一幅幅山乡巨变的美丽画卷。
劳模精神镌刻在白家人的血液里
白家人的血液里到底流淌着怎样一种精神力量?
翻开白家镇的编年史,早在建国之初,垫江白家籍在外人士黄荣昌便因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动锯机,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的名字镌刻在 “劳模之乡”的扉页。
▲ 岳龙芳带领村民们在桂花岛种植夏橙。资料图片
斗转星移,到了上世纪80年代,白家镇又走出了一位全国劳模——岳龙芳。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白家镇,刚刚40出头的岳龙芳时任湖滨村2组社长,看着落后的小山村,她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才能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湖滨村地处长寿湖水域,独特的小气候非常适宜果树生长。看着一河相隔的长寿大洪湖片区,柑橘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岳龙芳坐不住了。她瞅准了四面环水的桂花岛,从外地引进了一批夏橙树,准备在岛上开荒种植。
桂花岛不通公路,也没有船只可以登岛,岳龙芳联合19户村民,用汽车轮胎绑上洗脚盆当船,好不容易才把夏橙苗运到了岛上。
开荒前的桂花岛乱石嶙峋,杂草有一人多高。岳龙芳就带领大家用钢钎撬土,用镰刀割草,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岛上劳作,有的青壮年一天就能刨出二三亩地。累了、饿了,大家就到湖边挖野菜吃,在用杂草、树枝支棱的简易帐篷里稍作休息后,又接着干。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岳龙芳和村民在岛上开出200多亩荒地,种上了成片的夏橙树。1989年,桂花岛上的夏橙陆续挂果,当年的产量就有上万斤,到了1998年,夏橙产量达到300多吨,年产值更是达到100多万元。
整个八九十年代,岳龙芳见证、引领了湖滨村的农村改革,带领村民们彻底摆脱了贫困,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她也成为第一位长在白家、干在白家的“全国劳模”。
小乡村里人人争当劳模
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不少乡村都面临着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流失时,大批年轻人却纷纷返回白家镇,投身农村建设中。到上个世纪末,白家镇12个村社几乎家家户户都发展起柑橘、葡萄等经济林产业,村民们在林间套种了周期短、见效快的蜜本南瓜和冬瓜,解决果树短期内没有收益的难题,白家镇因此有了“瓜果之乡”的美誉。
鸿鹤村,紧临白家场镇的小山村,却在垫江县率先探索了一条 “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路子。这一切的开始,离不开鸿鹤村老支部书记、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洪兵。
1968年,张洪兵出生在白家镇一个贫苦农户家庭, 他半身肢体残疾,行动不太方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站在田坎上和村民们攀谈,记忆力能精准地定位到某个具体的人和时间点。
上世纪90年代,白家镇的瓜果产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但却以散户种植为主,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卖出好价钱。“当时,市面上的优质柑橘一斤就要卖十几块,而夏橙平均收购价只有两三块。”张洪兵意识到,单家独户的经营很难增加村民收入,而且随着结果期的推移,许多夏橙树品种老化,结出的果实又小又涩,效益越来越低。
▲张洪兵(左一)组建合作社,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受访者供图
2007年,农业生产经营正从单门独户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张洪兵瞅准机遇,组建起瓜果专业合作社,将村民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对老品种夏橙进行了高接换种,引进利润更高的塔罗科血橙,并为农户们提供种植技术,规模打造了5000多亩高标准果园。
统一种植规范后,张洪兵与种植户签订了产销协议,不仅村民的果子不愁销,收购单价也 比以往提高了好几倍。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主动加入合作社,张洪兵还创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经营模式,利益链接机制也越发紧密。
在那个年代,白家镇众多返乡青年都像张洪兵一般,传承发扬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农村改革中创新求变,探索出一条条业兴民富的康庄大道。
时任合兴村村党支部书记的汪江波组织村民兴办企业,先后发展起宝石加工、塑料回收等村办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一度红红火火;市级劳动模范、湖滨村原党支部书记叶清源带头搞起了“月评制”,对村社干部的履职能力进行量化评比,一改过去老牛拉破车的松垮管理,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白家镇党委书记夏仲权表示,白家镇的劳模精神由来已久,历届党委政府用劳模精神感召人、用劳模事迹激励人,形成了人人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为白家镇多年的持续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
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步入新时代,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老黄牛”精神仍在白家镇传承、延续。
走进位于湖滨村的白家镇劳模产业园,宽大的展厅用一幅幅文字、照片浓缩了劳模们的奋斗历程。70多年间,这些照片从黑白换到彩色,而挂在劳模胸前的大红花却始终鲜艳,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模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白家镇近年又成立了垫江县乡村振兴劳模服务站,建立起劳模“五问五帮”机制,组织劳模担任志愿者,广泛开展走访问计、政策宣讲等工作,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多亏叶劳模帮忙,我们才拿到应有的赔偿。”就在不久前,叶青源正在劳模服务站接待群众,村民张福生拎着两大篮鸡蛋走了进来,硬要塞给他表示感谢。张福生告诉记者,“这笔赔偿款是他们全家人的生活保障,这份恩情真的一辈子也忘不掉。”
去年6月,张福生来到劳模服务站求助,她的丈夫在温州建筑工地意外去世,工地老板却迟迟不肯支付赔偿。张福生身患残疾,女儿一出生就有先天性心脏病,丈夫的离去无疑给这对母女的生活再次雪上加霜。
了解情况后,叶青源和村干部一起,带着张福生连夜奔赴浙江温州,为她义务维权。因为有过司法岗位的工作经历,叶青源承担起维权小组的主要工作。他每天熬更守夜,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帮助张福生修改诉状,递交法院,并陪她开庭。经过1个多月的跟踪帮助,张福生顺利拿到赔偿款,她拉着叶青源的手连声道谢。
与此同时,劳模服务站也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2020年,“劳模”汪江波从白家镇领导职务卸任下来后,再次申请回到合兴村,当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短短几年时间,他累计向上争取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快速连接路、殡仪服务站、老人日间照料站等一揽子民生工程,他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技术所长无私分享给年轻的村社干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汪劳模’的名字在我们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走访老百姓时把他叫上一路,连工作都好做些。”合兴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汪继强笑着说。这段时间,村里忙着筹备强村公司,汪继强跟着汪江波走村入户,学到了许多基层工作的“法宝”。
汪继强说,现在社会发展了,但“劳模”精神并没有过时,敢闯、敢创、敢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离不开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