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重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1933年,重庆著名慈善家、江津士绅邓蟾秋先生向青年会图书馆捐赠二万大洋,为纪念邓蟾秋捐款的义举,青年会图书馆在迁馆后改名为重庆青年会蟾秋图书馆。1951年由基督教会接管,改名“青年会通俗图书馆公园路分馆”。1959年6月由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接管,成立“重庆市市中区图书馆”。1995年,随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
2010年12月26日,渝中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中山三路32号,建筑面积10541平方米。馆内功能齐全,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少儿图书和盲文图书借阅室,报刊、电子、老年、多媒体、地方文献、特藏文献阅览室,以及自学室、古籍书库、学术报告厅、数字体验馆等服务窗口,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与学习需求。渝中区图书馆采用“借、藏、阅、网”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为重点,兼顾地方文献、盲文图书的藏书体系。截至目前,拥有纸质文献67万余册(件),自建和外购数字资源217TB,形成“全龄覆盖、多元融合”的文献服务体系。
为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读者家门口,渝中区图书馆于2011年启动“总分馆体系建设”项目,建立起以1个总馆、5个直属分馆、30个社会分馆、30个漂流站、19个阅读驿站、11个“巴·掌书”借阅柜为主要构成内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012年5月,渝中区图书馆第一批加入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实现了与重庆图书馆、主城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图书通借通还,并逐步实现“一卡通”服务在渝中区总馆、分馆的全覆盖。2021年12月,渝中区图书馆成功对接重庆图书馆“川渝阅读一卡通”平台,成为重庆市首批接入该平台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实现了跨地域、跨层级的文献资源共享,有力助推川渝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服务读者方面,渝中区图书馆始终秉持着创新与发展的理念。在积极开展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馆际互借、报刊阅览、资料(代)查阅、知识讲座、读书活动等传统服务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推出“信用办证”“听书机外借”“在线阅读小程序”“你看书我买单”“图书快递到家”等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创新服务,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深受读者好评。
凭借着卓越的服务和显著的成效,渝中区图书馆收获了众多荣誉和称号。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敬老文明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终身学习品牌、第二届全民阅读季“全民阅读推广城市”“书香图书馆”等荣誉 ,还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名单,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